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文学观察

忆黄允:“我要拥有观众和读者,但我不失落自己”

2023年10月31日15:15 来源:《文学报》 作者:简平 点击:次

2009年夏天,我受邀上海文联的“海上谈艺录”丛书写一部剧作家黄允的传记,我欣然答应,因为黄允是我尊敬的上海电视台的前辈同事,更因为她为中国电视剧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接着,我便开始了对黄允的采访,就她的人生与艺术进行长谈。这个长谈持续了整整一个夏天,我跟黄允都觉着很有意思,她整理了她的过往和思考,而我则得以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了这位剧作家。

我们的交谈从黄允的文学梦开始。

1958年,黄允参与了上海电视台的创建,尽管后来她一直担任编辑,可她始终有一个梦想,希望能在文学创作上有所成就。黄允说她其实上小学时就做起了作家梦,看到作文本上老师赞扬的评语,就知道自己爱上了写作。不过,由于电视机在中国尚未普及,电视剧制作极少,所以她没有施展才华的舞台。改革开放后,中国电视事业蓬勃发展,电视剧也迅速崛起,这给黄允带来了天赐良机。她很诚恳地对我说:“我这一生能和自己热爱的电视剧结缘很幸运,可那时我已过不惑之年,所以只能更加勤奋。”

1979年6月初,黄允读到张志新的事迹后,被张志新为捍卫真理勇于献身的精神所震撼感动,她决定要写一部电视剧,让广大观众在电视荧屏上看到烈士的光辉形象。但是,如此敏感的题材,风险实在太大了。可黄允不管不顾奔赴沈阳,冲破重重障碍,查阅了当时的审讯笔录,走访了关押烈士的小屋和就义的刑场,当她亲眼看到张志新用手纸做成的用刮下来的红色油漆染成的小红花时,泪水汹涌。“张志新连死都不怕,我还怕什么?”黄允这样鼓励自己,她相信张志新的事迹终将促进历史的进步。

回到上海后,黄允全身心地投入创作,废寝忘食,只用三天的时间就写出了剧本。电视剧《永不凋谢的红花——张志新之死》播出后,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反响巨大,观众都被这位英勇无畏的烈士深深打动了。黄允这样跟我说:“这是我的第一部电视剧作,写作时那一个个不眠之夜,我至今难忘。这部电视剧引发了轰动效应,被认为是思想解放运动中电视剧界的一声呐喊,而对于我来说,这是我生命中思维最活跃、精神最解放的时候,那不是写出来的,是喷出来的。”

黄允说着的时候,我看见她目光炯炯有神,眸子里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充满了对事业、对创作的忠诚。

那时候,观众总是期待由黄允担任编剧的电视剧播出,只要是她编剧的电视剧没有一部不爆红的,所以被业界称作“只只响”。《你是共产党员吗?》《家事》《故土》《结婚一年间》《离婚前后》《深深的大草甸》《亲属》《上海一家人》《若男和她的儿女们》《罪犯与女儿》……黄允的作品一部接着一部问世,还创造了多项“第一”,比如当中央电视台正在筹拍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时,黄允则与另外两位剧作家合作,创作、拍摄了上海电视台的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流逝的岁月》。1992年,长篇电视连续剧《上海一家人》首播时可谓万人空巷,三十年来,电视台几乎年年重播,收视率依然高居不下,如今,剧本的手稿已被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

黄允的电视剧作多以女性为主体,而且大多是从家庭来辐射社会。我在与她交流过后认为,这与她自己的经历不无关系。1932年11月,黄允出生于南通一个医生家庭,可她一生下来,父母便失望地叹了口气。黄允是家里第四个孩子、第三个女儿,他们原本是希望再生个男孩的。长得瘦瘦弱弱的黄允就是一只丑小鸭,时常受到歧视,这时她就会在心里默默发誓:我长大了一定不会比男孩差。重男轻女的环境让人难以忍受,因此她十几岁就独自离家,开始了一个人的闯荡。这样的人生背景使她对女性的命运、心灵、价值观和幸福观都特别敏感和关注。她说:“我非常欣赏女性的人性美,总感觉女人比男人更坚韧,更具有献身精神。女人可以为家庭、为孩子、为爱情全身心地付出;女人的心灵更为细腻、丰富、敏感、善良,这个世界因为有了女人才更加美丽、温馨。”

在我心目中,黄允自己就是一个特别温暖的人,她待人诚恳而热情。我每次去她家,她总会准备好我喜欢吃的猕猴桃,她很细心,先用小刀一剖为二,然后教我用小匙挖着吃,说既文雅,还不浪费。我去的时候,她的先生何允总会从自己的屋子里走出来,和蔼可亲地与我打招呼,不过,很快又回到屋里。黄允笑着说:“何允也是你的同事,我们都是一个局的呀。”说起来,何允是中国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功臣,担任过上海广播事业局总工程师,曾参与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的选址和工艺方案的起草,在全国首创有线电视光纤传输网络。

我曾这样问过黄允:“作为一个剧作家,最难的就是突破自己,您是如何做到超越自己的呢?”黄允很认真,说要想一下。有一天,她专门打电话跟我说:“你的问题我想过了,就用一个词吧——空间。我有三个层次的生活空间。内层是心灵,是自我,它比较孤独、但能让我静思。第二层是家庭,它给予我平和、宽容,是温暖的避风港;同时,家庭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空间,应该彼此相互尊重,更应付出真爱和关心。第三层是朋友,通过他们,我可以拓宽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使心灵不断保持成长的年轻的状态。至于说到作品的超越,我觉得最根本的是思考,这种思考既是跟随时代变化的,更是站在时代前沿的。只有这样的思考,才会使作品有思想的价值,有思想的力度,这是文学作品真正有生命力的地方。”

在放下电话前,黄允忽然又追加了一句,“记住,用实力、用作品来证明自己,不要卷入到无谓的人事纷争中去。有些人为此虚掷一生,太可惜了。”

多年以后,黄允将一叠打印稿放到我手里,那是她在1999年写的一个长篇电视连续剧剧本,名叫《忽然做了都市人》(又名《浦东一家人》)。她很坦诚地告诉我,其实在创作上她也有比较大的遗憾,那就是这部剧作一直没能投拍。“我受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巨大成就的鼓舞,开始撰写这个剧本,为了创作,我从1998年6月起就去浦东下生活。剧本通过浦东菜农蔡阿根一家人六年多的变化,勾勒浦东开发开放初期的一个侧面,展现大变革时代的浦东风貌。剧本完成后,与上海一家影视公司签订了合同,但因经费问题迟迟未能拍摄,后来连这家公司都撤销了。你又是作家,又是制片人,我想请你看看这个剧本,听听你的意见和建议。”我感到这是黄允对我的信任,也是她对我的庄重嘱托,我跟她说我会竭尽努力。黄允看着我说:“但有一点我得事先说明,在艺术上我是有坚守有追求的,如果让我在艺术上做出牺牲,那我宁愿不拍,虽然会有遗憾,但人生总有取舍。”我听后很感慨,黄允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有初心,有良知,有底线,有坚守,这就是她让人景仰的品质和品格。

2016年9月,与黄允相濡以沫六十多年的先生何允离世,黄允有很长一段时间无法从悲伤中走出来。她会长时间地呆在何允的屋子里,我去看望她时,她喃喃地说,何允自打离休后,就一头钻进了星空,每天观望浩渺星海。我也不由得想起每次看见他走回屋子时那身材高大的背影,那时我就想,一个瞭望星空的人有着怎样的眼界和胸怀啊。让黄允感到宽慰的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2006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何允星”,以表彰他在专业领域的突出贡献以及对天文事业的支持。黄允对我说:“我知道,天上有一颗星星在注视着我。”

今年1月6日傍晚,我得到噩耗,黄允离开了人世。这实在是太突然了,不久前,我刚与她通过电话,她还约我见面聊天,时间定在今年夏天,那时,她的女儿何溯将从法国回来看她。她在电话里跟我说:“我们说好了哦!与你聊天,我总是很快乐,很提精神的。”可是,她却如此匆匆地离去,一个人带走了我们的共同约定。

独坐窗前,我的思绪又重新回到那年仲夏,许多的往事像长篇电视连续剧一样在我的脑海里一幕幕地铺展开来。

记得快结束《人生况味尽如剧——黄允传》写作时,我问黄允:“您能用一句话概括您在文学艺术创作上的追求吗?”

黄允立刻回答了我:“我要拥有观众和读者,但我不失落自己——这就是我的追求。”

黄允的声音很轻柔,但又很坚韧。此刻,这声音仿佛从空中传来,我抬眼望向天空,星光璀璨,我知道,天上也有一颗星星在注视着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3264
Baidu
map